海外的电商市场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。在美国,电商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分布态势,像亚马逊、沃尔玛、ebay这类的电商巨头,虽然声名远扬且实力强劲,但它们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大约仅为整个电商市场的一半。
而剩下的那一半广阔天地,则被各类独立站所填补。这种独特的格局,无疑为独立站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。在政策层面,国内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独立站的发展。例如,深圳政府为了缓解亚马逊“封店潮”对跨境卖家造成的冲击,大力鼓励企业尝试独立站模式,并且对于一些优质项目,还会给予高达200万元的资助。这样的政策支持,无疑为独立站卖家们减轻了风险负担。
因此,在过去两年里,很多经历过亚马逊“封店潮”的卖家,由于担心平台政策的不确定性,纷纷寻求新的渠道,希望降低对平台的依赖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相对自由的独立站便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选择。
不过,理想的丰满往往是现实的骨感。尽管独立站有着诸多吸引人的地方,但真正要做好并运营独立站并非易事。以字节跳动为例,去年其将“跨境电商”作为2021年的重点商业化方向,聚焦独立站项目,对标知名的SheIn。为了给这个项目助力,字节跳动不仅从SheIn挖走了100多名骨干人员,还特意将总部设在广州番禺,紧挨着SheIn。
然而,即便投入如此巨大,这个备受关注的独立站项目最终还是只运营了短短3个月。就在上个月,该网站发布了停业公告,犹如一颗流星划过跨境电商的天空,短暂而令人唏嘘。这一事件也从侧面深刻地反映了独立站运营的艰难。
那么,如何才能评判一个独立站是否成功呢?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指标是自有流量占比。自有流量占比越高,意味着该独立站的生态越健康、越可持续。
那么,自有流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?对于独立站而言,拉新的流量主要通过购买获得。但仅仅依靠购买流量是不够的,能够让拉新引来的顾客在站内不断复购,进而自发产生的流量,才是真正宝贵的“自有流量”。就像知名的大卖独立站SheIn,它的流量主要集中在“收藏夹”和“地址栏”,自有流量占总流量的比例高达四成,这在独立站中是相当可观的水平。这种高比例的自有流量,意味着大量的复购客户,也反映了该站点在消费者心中的高认可度和强大吸引力。
那么,如何获取自有流量呢?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过程,主要可拆解为三大关键步骤:引流、成交和复购。
引流是独立站的第一步,而这背后需要具备持续获得精准且成本合理的流量的能力。传统的做法是依靠社交媒体的本土化运营来吸引流量。然而,随着各国隐私法案的陆续出台,社交媒体的流量成本逐渐上升,曾经那种在社交媒体上简单粗暴地打广告来引流的方法已难以为继。
如今,要想持续获取精准流量,卖家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了解海外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,创作他们喜欢并愿意传播的内容,以此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新的市场环境下,以更合理的价格获取到精准的流量。
在成功引流之后,接下来的“成交”环节至关重要,而这离不开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。毕竟,只有产品具有独特的差异性,才能吸引消费者掏出钱包下单。无论是像SheIn那样具备柔性供应链,通过小单快返的模式主打快时尚,凭借快速的上新速度拼市场;还是像安克一样注重产品迭代,依靠强大的研发能力持续推出领先的产品,都是通过供应链管理来打造差异化产品,从而实现成交的典型范例。
完成成交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,“复购”才是独立站长期发展的关键。这背后体现的是品牌运营能力。简单来说,就是要通过提供优质的配送时效和完善的售后服务,来树立和巩固品牌形象,从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,促进复购。更为复杂和专业的方式是,独立站卖家可以通过采集和分析平台上的用户数据,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营销策略。例如,针对喜欢购买便宜产品的客户,定期推送折扣商品和优惠券;而对于喜欢购买新产品的客户,则多推送最新产品信息。
综上所述,要成功运营一个独立站,卖家必须在引流、成交和复购这三个关键环节下功夫,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具备本土化社媒运营能力、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卓越的品牌运营能力,这三点无疑为众多跨境卖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。
由于独立站获取自有流量的门槛较高,且流量红利期已过,所以独立站不适合那些只想赚快钱的卖家。回顾历史,独立站的两次火热都与“流量红利”紧密相连,但每一次流量红利过后,都伴随着大量卖家的黯然退场。
第一次“火热”发生在2002年到2015年。最初,独立站平台随着搜索引擎的崛起而兴起,中国外贸人通过铺货模式将大量白牌标品搬到网站上,借助搜索引擎带来的流量赚取高额利润。然而,2008年经济危机后,美联储印出的美元涌入电商平台,使得平台更注重规模效应,加大推广力度,在搜索引擎上烧钱扩张,独立站卖家则因引流成本高涨逐渐失去竞争力,大批玩家在13年到14年间倒闭。
独立站的第二次“火热”始于2016年的时候,那个时候社交媒体的流量红利和建站工具shopify的兴起,为独立站带来了新机遇。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大规模商业化带来了大量精准且低价的流量,建站工具的兴起降低了建站门槛,门槛的降低加上流量红利的释放,催生了站群模式。但如今,随着海外对用户隐私的重视以及独立站卖家数量的增加,流量红利不再,站群卖家的运营成本大幅上升,很多卖家因此关门歇业。
如今,真正想做好独立站的卖家,需要克服短期赚快钱的诱惑,将精力放在长期收获上,专注于产品迭代和品牌建设。例如,定位快时尚的SheIn、专注母婴行业的PatPat以及专注户外家具的Outer等,它们都将独立站作为销售主阵地和品牌形象展示的官网。
如果卖家只是抱着赚快钱的想法,面对如今的市场环境,独立站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,毕竟流量红利已经消失。如果没有这种想法,且对产品充满信心,像苹果手机那样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市场潜力的产品,那么独立站是个值得考虑的方向。另外,如果卖家售卖的是平台允许的但有巨大市场机会的产品,或者作为to B的卖家,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客户资源,也可以将下单流程迁移到独立站上,减少流量焦虑。
有些做过独立站的人将其形容为“孤岛”。因为虽然卖家成为了“岛主”,看似有广阔的自主空间,但如果没有强大的运营能力,就可能在岛上迷失方向。要做好独立站,卖家需要思考如何做好社媒运营来获取流量,如何优化产品将流量转化为订单,以及如何通过品牌运营让客户再次光顾。毕竟,真正的产品溢价和竞争壁垒,并非仅仅源于渠道本身。